kaiyun欧洲杯(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新闻中心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要闻 >

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 ——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保育分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0-30 09:33    浏览次数:
       10月28-29日,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保育分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保育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主任、校长介晓磊,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彭新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会民、白由路,资kaiyun欧洲杯app负责人及150余位师生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会议由校长介晓磊主持。

报告会现场
       校长介晓磊代表学校向参会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筹备情况及与会专家代表,阐释了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
校长介晓磊致开幕辞
《聚焦黄淮海亟待解决的耕地土壤问题开展里程碑式科技创新》
张佳宝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院士针对我国耕地土壤面临的关键问题,解决土壤耕地问题战略意义和开展里程碑式科技创新工作做了主题报告。主要回顾了黄淮海平原粮食产能提升的国家行动方案和“梅花井”井灌井排治理盐碱经验创建封丘模式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三个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中低产治理封丘模式、土壤障碍因子分类消减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土壤内稳性地力提升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最后分析了未来我国耕地土壤科技创新目标与主要任务,提出了推动我国耕地土壤健康培育的主要方法策略。
《我国农田长期试验与耕地质量提升》
徐明岗

山西农业大学徐明岗教授作主题报告
       山西农业大学徐明岗教授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围绕我国耕地质量特征、增产潜力分析、提升耕地质量战略途径做了主题报告。详细阐释了我国农田长期定位试验的特征、耕地质量核心指标-土壤有机质提升原理和技术、我国农田固碳增产协同效应和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的未来。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结构障碍消减的原理与技术》
彭新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彭新华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彭新华研究员针对砂姜黑土区域分布特征、障碍因子识别和关键属性变异等问题做了主题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关键属性问题变异特征,解析了砂姜黑土玉米产量关键限制因子,构建了砂姜黑土结构障碍消减的“深耕”技术体系和有机培肥与秸秆还田技术措施,为砂姜黑土结构障碍消减和有效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技术参考。
《我国稻田肥力时空变化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张会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张会民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张会民研究员围绕我国南方稻田土壤pH、有机质、氮素、磷素、肥料贡献率等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重点分析了我国水稻土耕地质量要素近30年阶段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了不同区域水稻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潜力,构建了稻田绿色高效施肥技术规程并实现区域化推广应用。
《正确认识我国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
白由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白由路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白由路研究员以《正确认识我国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为题做了主题报告。报告围绕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肥料,肥料与耕地质量,能否减施肥料以及如何保护耕地四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和系统全面的分析总结。为大家正确认识和理解粮食安全形势、化肥作用意义、科学施肥提高耕地质量等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校长介晓磊从“四个维度”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并对广大科技人员提出殷殷期望。一是高度决定视野。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成功,而是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坚守。二是角度转变观念。多学科、跨领域、多维度协同交叉研究是未来大农业发展观的重要走向。三是尺度把握人生。科研人员要跳出“科研看科研”,既要有把论文写在实验室里的良好技能,又有把论文写在大地和粮食丰产上的躬耕实践。四是态度决定一切。科学家要始终怀揣一颗积极向上和破解科学难题的乐观人生态度,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蓬勃发展。
校长介晓磊做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是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保育方面的学术盛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等进行了深入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对推动我国耕地质量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李岚涛,图/杨锦)